百年凔桑- (香港 HONG KONG)
從拜火教到怡和午炮的故事。
8 JAN 2017 SUNNY
又是晴朗的一天。時間在走,我們在變,一切的一切,回不到從前。
然而對於小城中的小數族裔扎根生存的故事,歷史,宗教,特色建築的課題,你又認識了多少? 曾經是很包容及多元的社會,當繁華落盡的時候,仍然有幾多風骨錚錚? 儘管景物已是芳華逝去,但依然可以從不同角度來重拾昔日的風貌。
今天,我有幸能親身體驗,了解這個小島百餘年前小數族裔的前世今生。走在這兒最繁華的街道之中,時光載著思緒,感受那凔桑歲月中流失的年華,咀嚼百年風貌浪漫的味道。
不同種族的歷史文化長河,不同種族的眾生歲月時光,為這段難忘的歷史之行所激起了的每一朵浪花,用手中的相機和電腦鍵盤敲打的文字組合成一幅幅無限想像的畫面。相信,每一個波瀾不驚的現在,都有過一個輕狂無知的曾經。
(陳天權先生的講解)
從拜火教到怡和午炮的故事。
活動路線: 保良局~拜火教總部~利園山~東角~怡和午炮(The Jardine Noonday Gun)
拜火教總部
波斯伊斯蘭化後的拜火教西元7世紀中葉後,教徒四處流散,部分拜火教徒選擇離開家鄉,遠涉重洋移民到印度西海岸,發展為印度一個新的少數民族帕爾西人,而信奉的印度人又稱為「巴斯人(Parsis)」。
拜火教徒 與「大耳窿」謎思
由於拜火教徒善於營商,在香港開埠初年,和亞美尼亞裔人等一度成為英國人和華人之間的「少數的高等族群」,拜火教徒在香港約有二百餘人,卻能形成社會的獨特地位,可見其勢力與影響力自非尋常。
2006年,當時任職民政事務局局長何志平領導「拜火教在香港」專題研究,讓人最感趣味的資料,相信就是考證出香港人稱高利貸為「大耳窿」,原來也源於帕爾西人。這是因為早年不少帕爾西人經營借貸生意,他們多都戴著大耳環,耳朵因耳環的重量而下垂,港人稱之「大耳窿」。久而久之,這稱呼也套用在所有放高利貸者身上。 (資料取材自網路,如有侵權定當刪除。謝謝!!)
從渣甸山到利園山 (東角)
提及銅鑼灣,你會想起甚麼? 維多利亞公園或是貫通維港兩岸的海底隧道? 還是想起大型商場和昂貴舖租? 陳天權先生帶領我們遊走最繁榮的銅鑼灣一帶,講解當中典故,才發現這裡歷史痕跡俯拾皆是。
一九二零年代,因地權屆滿,利氏家族買下東角部份地權,故今日東角山又稱利園山。東角山及利園山,前者披露了銅鑼灣海岸線的變遷,後者卻象徵著華人地位的迅速向上流動。
(此兩石為東角山底層基石,興建利園地區時出土,利氏特立碑石誌記此地區之歷史變遷。)
在一百年間,東角兩旁的海灣在多次填海後漸漸消失。19世紀末,銅鑼灣興建了一條海堤,即是現今的高士威道。1950年代的大型填海工程,產生了現今的維多利亞公園。第二期的填海工程發生於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之間,產生了告士打道。這時海角的形狀已差不多消失。1969年,因興建香港海底隧道港島入口進行的填海工程,奇力島被連接到香港島。經過該次工程,海角已完全成為內陸的一部份。
怡和午炮(The Jardine Noonday Gun)
邊走邊聽陳天權先生細說銅鑼灣今昔的變奏,不經不覺來到銅鑼灣避風塘旁屬於怡和洋行所有的一座炮臺。炮臺於每天香港時間中午12時鳴放禮炮,並成旅遊景點。傳說1850年代怡和鳴炮21響歡迎回港的怡和大班,駐港英軍甚為不滿,於是演變成報時的午炮。
接近中午十二時,怡和禮炮員來到炮臺前上炮,鳴炮前須搖鈴8響,源自東角年代的怡和總寫字樓及倉庫,表示上午工作時段結束。小女人活了幾十年還是第一次觀看禮炮發射,雖然已有心理預備,但還是被那震耳欲聾的一響震撼了好一陣子!!
今天行程非常精彩緊湊,先是拜火教總壇的全接觸,轉場傾聽銅鑼灣變奏的掌故,震耳欲聾的怡和午炮作為完美的休止符。走了一個早上,當然還要慰勞一下自己的五臟六腑才心滿意足地跟ITA大隊的朋友們說再見。
最後,再次感謝陳天權先生的精彩導賞與詳盡講解。感謝ITA各委員的精心安排。期望有緣再次相聚。
JL @ Hong Kong 12 Jan 2017
資料參考:-
(拜火教在香港-何志平)
(東角-維基百科)
(怡和午炮-維基百科)
部分資料取材自網路,如有侵權定當刪除。謝謝!!
原來大耳窿是來自拜火教
回覆刪除提起拜火教一定想起書劍恩仇錄
銅鑼灣古蹟遊好正
我也是因為今次之行才知道>>原來大耳窿是來自拜火教!!
刪除提起拜火教一定想起書劍恩仇錄>> 先生說書劍恩仇錄中的明教不是真正的拜火教, 只能可以說是拜火教的分支. (就好像基督教/天主教那樣吧!!!)
書劍恩仇錄>>>即刻想大台那首主題歌: 熊熊聖火......
銅鑼灣古蹟遊真的好正! 我活了幾十年, 才第一次去看怡和午炮~~~~
原來利園那兩舊石頭係有咁歷史,下次去睇清楚先。
回覆刪除多謝你詳細報導!
請問ITA那張團體相那個是你!嘻!
大部分都是先生的詳盡介紹.
刪除黃加紅位亞嬋.....~~
出紅牌定出黃牌呀?嘻!
刪除是但啦,哈哈.....
刪除好正的介紹, 我住得近都唔知咁多典故. 其實攪故宮, 不如攪多d香港歷史館或特色旅行團. 遊客都唔會來香港睇故宮啦~
回覆刪除老實說若非有人介紹掌故, 去到我都會直行直過, 不會去找那些資料來看.
刪除香港曾經是很包容及多元的社會, 推動多一些香港歷史館或特色些旅行團,讓本土交化更有特色,而並不是一味去殖化......
其實我自己去旅行都會找一些特別的地道色彩或典故去參觀.
我剛剛係伊朗去完拜火教聖地,所以返到香港都了解到拜火教/波斯人,原來自開埠以來對香港貢獻良多。我都曾經去過香港嘅拜火教總壇,可惜不向外開放。。。想問點報名架?
回覆刪除我也不太清楚如何可以拜訪香港拜火教總壇.(拜火教總壇應該是不向外開放)
刪除是陳天權先生預先約好拜火教祭司先生的.
陳天權先生對於香港古蹟等相關著作.
呢個馬賽克拼圖唔知係邊見過呢
回覆刪除陳祖足跡遍天下, 可能在地球某處見過也說不定。
刪除我是銅鑼灣看完午炮後在一條街角的舊樓看見的。我也只是忙亂中看見,只此一張。
因為非常急忙趕著到酒樓吃午飯,沒有留意街道的名字了。